江月如钩,江水悠幽。长江边,安庆石化江边源水泵房机器轰鸣。灯下,头戴安全帽的董金才正俯着身子巡检,凌晨两点,寒意正浓,他隐隐感到膝盖有些酸疼。
他是一名普通的石化职工,他还是一名越战老兵。他说:“不管在哪,我就要干出一个老兵的样子来!”他是50岁的董金才。
一袋血可以救一条命
“200毫升,师傅,好了,您按好针眼!”
从采血车出来,他不经意地看了看,这袋从自己身体里流出的血。透过那赤热的红,恍然间,他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,回到了熟悉的141高地……
1982年,那年他17岁,带着满腔的热血,他光荣入伍了。1985年,越南自卫反击战,在有名的141高地战争中,他和他的兄弟们荣膺一等战功。
前线的战役一场接着一场,负伤的兄弟们,有时会因为没有及时输血,倒在了战场上。
“一到夜晚,闭上眼睛,就不自觉地浮现那些战争的场面,想起我的那些兄弟们!”这些话,老董很少说,眼里含着泪。
“一袋血,有时能救人一条命!”他已经献血9次了,这也是他献血时,常常说得话。
1999年,当人们对无偿献血还很模糊的时候,董金才已经走上了街头的采血车。
家人和同事都担心他负过伤,劝他不要献了,但倔强得他,却坚持着。并撂下话,“只要检查符合标准,就一定会献下去!”
献血,对于他这个从生死战场上走出来的老兵来说,是责任、也是心愿,还交织着一种说不出的情愫。
二十六个春秋的坚守
1987年,24岁的董金才按照组织安排,被分配到原安庆石化化肥厂供水车间,也就是现在的公用工程部供水作业区,当上了一名水处理操作工。
这一干,就是26年。
26年的倒班生涯,老董说:“我尽力做好自己的那份事。”
初来乍到的老董,想多为班组做些事,他的骨子里,有股冲劲。刚上夜班时,老董干活精神可足了。“在战场上,常常一守就是几天几夜,我能坚持住。”
“拿惯了枪杆子,突然换成了方块书,不习惯。”蚂蚁大的字,老董看着看着就睁不开眼。
“打铁还需自身硬!”他就凭着自己那股打铁的韧劲,硬是把一本本理论书翻完了。后来,在同事的帮助下,他也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方法——跑现场。他一边捧着书,一边跟着师傅后面,开展实践操作。这样的理论加实践让董金才一下子茅塞顿开,他似乎找到了那块属于自己的“好铁”。
在以前的老化肥厂,老董能吃苦,做事实在是出了名的。他连续当了十多年的突击队队员,从一名突击队的小兵,一路干到了队长,这一干就是十多年。九十年代初的一个冬天,那一年化肥厂大修,那年的雪特别大,老董这个老突击队队长,带着队员们,烘干、抽干……硬是靠着两台真空泵抽触煤。外面穿着棉袄,但干一会就大汗漓淋,稍停一会,冷汗又粘在身上,六天七夜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。因为战功赫赫,组织上送来了一张通报表扬信。如今,说起这件事,老董的脸上还满是笑容。
“不觉得苦。想起那些躲在猫儿洞、饿着肚子的日子,现在真是好日子啊!”老董说。
49岁又当上了班长
2012年,49岁的董金才参加了班长竞聘。老董在应聘人员里,岁数差不多算最大的。老董说,没想到他这个上过战场的人,也紧张地冒冷汗。
“都这么大岁数了,在岗位上摸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挺好嘛,还折腾个啥啊!”面对这样不同的声音,老董笑笑。战场上,他一直是名班长,他的内心,一直有个“班长梦”。
“在一线干了快30年了,我就是想证明自己还能干下去,并且还可以干得更好,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。”面试阶段,老董说得这番话。
当上了班头的老董,变化倒不小。以前的犟脾气小了,心却细了。
年休假、探亲假、产褥假……每个假的时间、相关制度和规定,他都记得门清,谁也唬不住他。
谁家结婚、谁家孩子考大学,谁过生日,他都记在小本子上,谁家有个啥难处,他常常二话不说帮忙在前,还带头掏上自个的腰包。
老董说,以前在战场上,我跟那些弟兄们都是出生入死的兄弟,现在这个班组,像个家一样。上班了,就像回到第二个家,我这个“家长”就得多操操心,不仅要带着大伙干,也不要亏待了哪个,一碗水得端平,这样心才齐,劲才能使得好,使得上。说到这里,老董笑得合不拔嘴。
没想到,当上班长才一年多,就凭着这股子正义的热血心肠,老董这“班长经”还练得真不错。
月光,将他的背影拉着很长很长。他拍了拍身上的寒气,在他“温暖”的家里,又一次开始了夜间巡检……
文章来源:中国老兵网 |